[器材筆記] 全幅入門機的天花板?Nikon Z5ii 上手心得,以及入手前需要注意的三件事

Published by

on

前言

在2025年4月初,Nikon終於更新了Z系列全幅的入門型號- Z5ii,距離第一代已經有五年左右的時間了。雖然在影樂生活中分享了不少Sony系統相關的文章,但其實我從Olympus轉往全片幅系統的第一台相機就是Nikon Z5。

說實在,當時我還蠻喜歡Nikon Z系統,聽聞ZF發表的傳聞時,我先出了Z5(性能稍微落後了些),然而在ZF發表的前三個月內實在是一機難求,隔壁棚的Sony也發表了很棒的A7C2,也因此我也在Sony系統待了一年半,借了些鏡頭來玩並寫了一些心得。

而這些心得且成爲這個網站的主要流量來源(說實在我比較推薦我嘔心瀝血的攝影走讀系列啊啊啊XD)。

接下來,就讓我們很快的瀏覽一下這台最新的Z5ii,一些網路上討論較少的面向,並用我自己使用Olympus和Sony系統的一些經驗,來對Z5ii做一些簡單的短評吧。

Nikon Z5ii 簡評

一句話總結,除了感光元件還是萬年的imx410之外,其他能給的Nikon都給了,旗艦的處理器,擁有Z6iii都還沒下放的鳥類主體辨識和Nikon雲創功能,幾乎就是完美的六邊形戰士,沒有特別強悍的地方(因為都已經很強悍了),也沒有特別缺點(就是重量比較重)。

以帳面規格來說,Z5ii就是傳統單眼形狀的ZF,觀景窗亮度提升到3000尼特,增加RED LUT以及防手震關機鎖(關機後感光元件比較不會搖晃發出聲音)。其他的帳面規格就幾乎一模一樣了。

當然,看來誠意滿滿,牙膏擠爆的規格下,還是存在一些我覺得可惜且網路上少討論的地方,這邊我們等下再來聊聊。如果覺得Z5ii相關的網路影片或評測還太少的話,可以參考滿山遍野的ZF相關評測。

外觀

Z5ii的外觀,除了軍艦部之外跟前一代幾乎是一模一樣(還多一顆色彩風格的按鈕)。不過軍艦部造型跟隨Z6 iii和Z8的外型,看起來整個帥氣許多。Z5ii的字樣也移到相機左邊的上方。

機身把手也有加厚,據其他大大測量已經來到與Z6iii相仿的厚度,持握起來非常的舒服,這也是Nikon機身的一貫特性(ZF顏值機除外)。跟前一代同樣配置雙SD卡卡槽,避免在重要時刻記憶卡突然壞掉的窘境。

另外從上一代就頗受好評的對焦搖桿,這一代也繼續保留下來,讓Z5ii的操控感比肩大部分的中階機種。

機身大量使用美鋁合金的材質,做工非常的精細紮實,但重量也來到了630克,加了電池記憶卡後約為710克,是一個很有份量的重量。

對焦

我主要以拍攝靜態題材為主,對於人像以及瞳孔的辨識能力跟A7Cii差不多是同一個等級的。對焦速度受限鏡頭的性能,不容易直接比較,以z24200來說,廣角端的對焦速度就明顯比2070G慢一些,望遠端就更不用説了。

就以一般使用,甚至拍攝一些活動攝影相信都是非常足夠了。拍比較大隻的水鳥飛行完全不是問題,連一般中高階機才有的預拍攝(半按快門時啟動,保留按下快門前就拍攝的照片)Z5ii也有。

不過,預拍攝只支援JPEG是比較可惜,但似乎連Z9也是這樣。

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使使用跟旗艦一樣的處理器,Z5ii使用的imx410感光元件讀取速度相比Z6iii和Z8都是比較慢的,因此追焦能力多少還是跟這些偏向動態取向的相機有點差距。

畫質

在畫質的表現上,Z5ii基本上就是等同於ZF,可用iso個人不精確的體感大約比A7Cii再高個半格左右,差異不大。之後再測試夜間長時間曝光,這種比較極限低光環境的表現吧。

簡單測試了一下iso,將減低高ISO雜訊設置為OFF,個人覺得iso 3200以下完全不是問題。6400暗部出現比較明顯的雜訊,而12800雜訊就蠻明顯但還是可以用,25600可能就要拍raw靠AI降噪了。

我自己是把auto iso上限設置在12800,如果有拍活動會調整至6400。

這幾年來感光元件的進化方向都是朝讀取速度進步,對於動態範圍和高iso的表現就差不多是這樣了,沒什麼明顯的進步了。

雖然這樣,整體的畫質仍然非常優秀,在不考慮像素數量的條件下,應該還是全畫幅中動態範圍和雜訊控制最好的存在。

及使用ISO1600長曝超過20秒,還是禁的起將暗部拉亮兩個EV,對於微光攝影來說真的是一大助益。

色彩

Nikon Z5ii的室內色彩感覺更容易調整了。之前Z5一代我最少拿來拍攝的就是室內的美食,畢竟常常會拍出那種一整片臘黃的色彩,拍raw也沒辦法調整的很滿意。

現在Z5ii的raw檔體感上容易處理許多(還是LR解nikon raw有進步,還是我調色能力也進步了?),在室內的拍攝更得心應手一些。

在天氣,光線的條件允許下,調出我喜歡的明亮飽和重口味的糖水風景照風格也蠻容易的。噢對了,我並沒有使用這次主打的成像配方,理由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會提到。

因為我幾乎不錄影,關於錄影的面相我就不做評論了。就以拍照的角度而言,Z5ii開出的規格,就這樣的級距定位來說幾乎沒有死角。在同樣都是公司貨的前提下,Z5ii還是比Z6iii便宜近兩萬元,有著一定的價差。

上手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對於Z5ii各項的表現差不多都符合既定的預期的好,在機身做工,對焦性能,畫質等都符合原先的期待。但Z5ii對我這個老派的,拍攝靜態為主題材的純拍照者,是否已經近乎完美呢?

Z5ii真的這麼完美嗎?

在購入z5ii以前,我看了很多ZF的評測,對Nikon EXPEED 7這個世代的機身充滿著美好的期待。然而,在實際購入後(應該要在三創玩ZF玩的得更仔細一些的),還是有些地方覺得有點可惜,其中我覺得最可惜的三點有:

不算完整的HEIF支援

在使用Sony A7C2時,日常拍攝甚至旅拍時我都是用HEIF格式,比JPEG更省空間又有10bit的色深,調整起來亮部的寬容度甚至比Olympus EM1 iii還好。因此,在選擇相機時我會優先考慮支援HEIF格式(望向OM3…為什麼你不支援?),作為輕量的raw檔來使用。

從規格表中,可以看到Z5ii有支援HEIF,但規格表沒說的是Nikon原創上那些大師的風格檔(或稱做成像配方)是不能套用在HLG模式,而Nikon就只有HLG是以HEIF寫入,可以套用風格檔的SDR一律只能用JPEG。

Nikon NX studio處理照片的順暢度也無法跟LR比,因此我還是決定直接拍raw進LR調整,這些成像配方對我的意義就不大了。

而A7C2在使用Sony機內的風格檔,是可以直接存HEIF的,這大大的減少了我後中條色的負擔。基本上Vivid2, FL, IN這三個模式就滿足了90%的場景,後期大多簡單的調色就完成了。

這對於不調色,或者拍攝功力極強的朋友來說或許不是個問題,用Olympus我也是JPEG直出派。不過現在年紀大了,已經不會當下將大部分的心力放在調整參數上,因此現在我傾向保留更多後期的彈性,拍攝當下就已取景為主就好。

所以,如果HEIF可以支援SDR,可以相容於所有成像配方對我來說就太完美了。

有進步但還不是最好的防手震

在ZF發表時,防手震甚至還可以針對對焦點的區域做特別的補償,配上網路一票大師手持可以超過一秒,讓我有種Nikon防手震有跟Olympus同等級的期待。畢竟,A7C2最讓我不滿意的就是防手振非常的貧弱。

不過在我自己的實際測試中,還是配上有搭載VR的z24200,在24mm端手持1/2秒的成功率極低,用觀景窗並練習一下後也大概提升到50%而已。以前EM1 iii 24mm端我可以手持兩秒還有50%的成功率,1/2秒幾乎不會失敗。

可能是年紀大了吧,下次去Olympus旗艦店來試驗om3的防手震能力。

依舊可有可無的HDR

Olympus在EM1 iii之後的HDR可以輸出成一張多張合併成單張的raw,在高反差可以大幅的提高動態範圍。Sony直接取消了HDR,而Z5ii只能合成一張jpeg,且在Z5ii上只能固定拍攝兩張來合成。

而且,就算防手震相比過去進步了,HDR的失敗率還是很高,且不能將合成結果儲存成RAW或HEIF。要做HDR,還是只能乖乖使用包圍曝光在後期做合成了。

Z5ii適合當作進入全幅的第一台機身嗎?

當Z5ii發表後,這應該也是很多想入門第一台全片幅相機的朋友的問題吧。由於我沒有使用過Panasonic S9和Canon R8,所以就僅以A7C2來作為參考,來快速評價這台Z5ii吧。

先說結論,如果這是你的第一台相機,我會比較推薦A7C2。在用了A7C2一年半,我覺得這台機身純客觀來說真的很好用,可以參考我的兩篇心得:

如果你已經是M43,APSC或者單反,對攝影技術有基本的掌握,並且在有限的預算中追求一台面面俱到的全片幅相機,Nikon就是一個很值得信賴的選擇,而且很好選。

如果你有拍攝運動,飛羽等動態題材的需求,考慮Z6iii或Z8。

如果相機的顏值就是一切,那就是ZF。

不然就是Z5ii,就這麼簡單。

另外,如果你手邊有傳統的老鏡頭,而且你也會想使用這些只能手動對焦的老鏡頭,Nikon是我目前覺得老鏡最友善的系統。從ZF到Z5ii,還可以在MF下做眼睛偵測,只要對焦個大概就可以看到臉部或眼睛的對焦框出現。

然後按下放大鍵,就會直接將眼睛的部分放大,對好焦半按快門就回到原本的畫面微調構圖。對老鏡的支援度,Nikon的體驗個人覺得比Sony好上太多。

結語

在Z5ii發表後獲得市場的一片好評聲浪,對於曾經的Nikon用戶來說我也覺得蠻開心的,果斷地棄坑Sony,在第一時間就入手Z5ii。

上面提到三個比較可惜的地方,其實也不是完全無解的缺點。Nikon現在提供了高壓縮率的RAW檔,配合2450萬較低的畫素,對容量的負擔也還在控制範圍。

防手震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調整好拍照狀態,1/6在50或70mm下還是有50%以上的成功率,多拍個一兩張就行了。

HDR無解的問題,就用包圍曝光就好了,只是後續就是多一到工序處理這樣。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問題大部分可以靠軟體或更新韌體解決,無損相機的本質。

沒錯,我完全同意,並且希望韌體更新很大方的Nikon可以藉由韌體更新,在這些小地方可以有更好的體驗。而且,這台機身我也只能從這些小地方做出一點挑剔了。

尤其是運算攝影這塊,不用像Olympus模擬漸層減光鏡,或手持搖搖樂玩得如此花俏,能做好基本的HDR功能,對於不想花太多時間做後處理的同好就是一個莫大的幫助了。

對於Nikon的產品特性,我覺得Links所描述的非常傳神。他說,Nikon就像一個匠人那般,有著獨特的堅持。

連最入門的機身,都大量的使用美鋁合金,造得非常堅固紮實。加上電池記憶卡,重量來到了700克左右。對於入門全幅來說,絕對是數一數二重的。但這台機身質感如此之好,厚實的握把,在匠人們的心中認為700克的重量是值得的。

這種硬派風格,在其他廠商推出的多變的色彩風格大行其道下,Nikon直接弄出了一套機內聯網雲服務,並給了很多大師的風格檔,雖然來得晚但一出手就要近乎完美,又一次的匠人精神呈現。

但匠人往往會有些,凡人不容易理解的堅持。像我就想不透不給HEIF使用這些風格的元因為何,隔壁的富士可是將支援自家廣受好評底片風格的HEIF當作賣點呢。

算一算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只是上手第四天,出門拍過兩次而已。稱不上完整的心得評測,就是一個簡單的分享,希望能對考慮這台Z5ii的你產生一些幫助。

用了一段時間後,我會再來寫一篇更完整的長期使用心得,像A7C2的第二篇文章那樣。也希望到時候,Nikon的韌體更新可以好好的打臉我這篇,讓Z5ii成為真正接近無懈可擊的六邊形戰士。

Nikon Z5官網介紹: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