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是一個偏向使用旅遊鏡的拍照者。隨著工作,生活上的忙碌,拍照對於我已經慢慢從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變成旅行時帶著比較多取材目的的拍攝了。旅行的過程中,旅遊鏡不用換鏡的輕鬆的拍攝節奏,讓我防潮箱一定會有一顆旅遊鏡。
在用Sony系統時,我對Tamron 28200mm印象深刻,也非常喜歡這顆鏡頭,也寫了一篇文章-一鏡天涯鏡收眼底。然而,我最喜歡的旅遊鏡其實是早在2023年,還沒開始經營影樂生活這個部落格時,就使用過Nikon 24200mm。這次,就好好來介紹這顆,陪我走過三趟旅程的鏡頭吧。
基本介紹
其實,我的第一台全幅相機是Nikon的Z5第一代,當時搭配的鏡頭就24200mm。在使用過A7C2約一年半後,我重新再購入Nikon Z5和24200mm,只不過Nikon Z5是第二代。
關於Z5ii,可以參考這篇「全幅入門機的天花板?Nikon Z5ii 上手心得」。
而今天的重點,也是讓我回到Nikon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顆在24120光輝下,顯的黯淡無光的,卻也是我最喜歡的旅遊鏡24200mm Z(以下簡稱24200z)。

67mm口徑,570g的重量,整體規格重量跟Tamron 28200mm非常接近。差距最大的,就是廣角來到了24mm並付出了光圈小了一級(望遠1/3級)的代價。

鏡身結構非常簡單,除了變焦環,對焦環之外就只有一顆鎖定鈕,防止鏡頭垂頭用。也不見Nikon S-line的名牌,象徵這不是Nikon高階的S-line系列,是定位比較低的鏡頭。
雖然不是S鏡,但24200z的畫質也絲毫不含糊。

也附上2470F4 S,這顆S-line的鏡頭的MFT圖作為比較。可以看到以銳度來說,24200z在望遠端來略優於2470F4S,廣角端邊緣略輸一點而已。

也一起將Tamron 28200mm的MFT一起找出來,可以看到Tarmon 28200的200端的MFT圖也是非常的漂亮,不過28mm就明顯遜色了些。

這也蠻符合我的實際體驗,Tamron 28200的28端,光圈全開邊緣畫質明顯下降,且暗角明顯。而24200z光圈小了一級,整體畫質比Tarmon 28200好一些,但不及Sony 2070G。

由於一開始沒有特別想對這顆鏡頭拍一些測試的照片,我找了一陣子終於找到24200z 24mm端F4全開的照片。

原圖中央100%裁切

原圖右下角100%裁切。

再來看200端的表現。

100%放大,地上的草和梅花鹿的毛髮都還分辨的出來,畫質非常的令人放心。
使用感受
其實,在兩年前第一次使用24200z得時候,由於之前是用M43系統只覺得24200z好重(Z5也很粗勇),兩者加再一起真是重的非常有感。在鏡頭的銳利度上,第一時間也沒有非常特別得感受。
但是當使用Sony系統,配上Tamron 28200mm時,就不禁開始想念24200z了。

差異最大的,莫過於廣角端24與28mm的差異了。這4mm的差異,對我來說是蠻巨大的,尤其是要表現眼前場景的張力感時,24mm是一個很剛好的視角。28mm稍微平淡了些。

在麻布台之丘上,距離東京鐵塔如此之近反而要用24mm來帶出更多的城市感。這張有另外加暗角,所以不用太擔心這隻鏡頭暗角的狀況。

而200的望遠端,在取景上也增加了非常多的彈性。雖然回頭整理照片時,有八成照片的焦段落在24-120的範圍內,這時就不免望向另一顆廣受好評的S-line 24120z。

一般的評價來說,24120z畫質要比24200再好上一些,恆定光圈在50mm以後就足足比24200z大上一級,讓拍攝上更有彈性。
不過,既然是難得的旅遊,我還是不想放過120-200端的視角。

如果有室內拍攝需求,現在還有Tamron 2875mm G2可以做選擇,畢竟室內F2.8的光圈還是好用的多啊。
而且,在臨時的一場公司的拍攝活動中,24200mm拍攝起來效果出乎想像的好,配合z5ii穩定的輸出還是有很不錯的水準,比之前Sony A7C2配上2070mm拍公司活動還更容易發揮一些(抱歉沒辦法放照片出來)。
對於旅遊鏡的一些想法
近年來這類高變焦的旅遊鏡頭,已經達到幾乎什麼都能拍,且畫質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尤其這顆2020年發表的鏡頭,以現在的標準來看畫質表現還是十分亮眼。
大約十年前,這種高倍率的變焦鏡畫質只能說就使以方便紀錄為主,可能用畫質好的鏡頭裁切下來的畫質都比這種高倍率變焦旅遊鏡好(望向FE24240…)
然而,在2020年Tamron 28200問世,隨後沒多久24200也接著發表,象徵旅遊鏡也是可以有很夠用的畫質表現。

也就是說,這類旅遊鏡的選擇,畫質也不是唯一的關鍵因素了。

同樣都是高倍率變焦,廣角端對你來說比較重要,還是光圈比較重要?
望遠端要拉到多少,120, 200, 400?
就差不多是這樣吧,旅遊鏡的選擇不多(畢竟焦段都涵蓋得這麼廣了),找一個符合你的使用習慣,就是最稱職的旅遊鏡了。

如果是Nikon系統,還有另一隻很奇葩的28-400超級旅遊鏡,望遠端來到400mm都已經是入門打鳥的焦段了,畫質表現也是很穩定。

在使用Sony系統時,我一直在等一顆24開頭的旅遊鏡。24105G推出有點久了,也有點大顆,24240畫質實在不行,Tamron 28200又沒有我最想要的24端。

或許,28mm以前或120mm都不是這麼的常被使用,尤其這幾年來我也越來越常在35~85的焦段中遊走,85mm甚至是我最喜歡的街拍焦段(之後再來寫一篇吧)。

但是,有這個廣闊的焦段讓你選擇才不會有那種就差一點得遺憾啊!當碰到那種感覺來的一瞬不需要換鏡頭(入塵還很麻煩)就直接拍攝的感覺,真的是我這種匆匆旅人的最佳夥伴。

我還是會使用定焦鏡,在焦段的限制中尋找靈感,在有限的構圖可能中發現以往沒注意到的新世界。
然而,對於不同焦段有個比較清楚的感知之後,一隻好用的旅遊鏡我想並不會是個限制,而是另外一種解放。對於同一個場景,我可以想像我是用某一顆定焦鏡在做拍攝。
如果時間允許,轉到另一個焦段,當作是用另一顆定焦鏡拍攝就好了。畫質稍微差一點點,光圈小一點。

限制自己的,往往不是器材,而是自己的想像力罷了。
結語
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24200z,但是在他的面前,還有一顆630g(只重60g,10%的重量增加),口徑77mm比較燒濾鏡錢的24120z。如果預算允許,且不常用到望遠或者有其他的望遠鏡頭做搭配,24120z往往會是更理性的選擇。

在評測器材時,我往往會想這台相機,或鏡頭還缺了什麼,或者說如果再改進什麼就會更加的完美。
而這顆24200z,對我來說只有兩個比較有感的缺點:
- 光圈小了些,不過這是跟Tamron 28200相比,跟其他類似的旅遊鏡比起來光圈也是正常發揮而已。
- 對焦速度慢了點。
- 貴了點。
對於第一點,Nikon從ZF之後的機身防手震有長足的進步,對比A7C2完全可以彌補一級光圈帶來的快門速度損失,一來一往光圈的劣勢也就沒這麼重要了。
對於第二點,就真的是硬傷了。不過對焦速度慢,也只是跟Sony 2070G相比,如果跟Tamron 28200相比,對焦速度體感上是差不多的,以旅遊鏡來說是正常發揮。

而24200z的價錢,原廠定價真的是太高,不過二手價大概比Tamron 28200貴個2~4000附近,考量Nikon整體鏡頭群的價格,和24200z的畫質表現,二手價格我覺得還算合理。

分析完以上三個非常挑剔才挑出來的缺點,除了對焦速度(跟其他旅遊鏡比也差不多),其他兩項其實都算是有解,不構成困擾。
這也是我,如此喜愛這顆鏡頭得原因,甚至構成了回到N家的部分考量,搭配Z5ii繼續這條攝影的旅程。
最後,再放上一些z5一,二代配上24200z所拍攝的照片,供大家作為參考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