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微光的2024,我與Sony A7C2長期心得,以及走讀系列感想

Published by

on

前言

從去年二月左右開啟影樂生活這個網站,到現在也不知不覺經過將近一個年頭了。如果要簡短的總結這一年的種種,我想可以用“精彩”來形容了。如果有關注我的臉書粉絲團的朋友,應該知道我今年除了經營這個網站外,也非常熱衷在長跑運動上,也花不少時間在準備年末的比賽,想想從舊金山回來就沒什麼拍照了呢。

說到舊金山,今年因公司出差也順道去了東京,十月中的名古屋家庭旅遊和十一月的臨時出差舊金山,讓我累積了不少海外的照片,單就攝影寫作來說也是相對精彩豐富的一年。

還是先從相機說起吧

大約是前年2023 11月左右,我開始使用Sony A7C2這台相機,也是很難得讓我持續用了一年都沒有,現在也不想換的一台相機。在以前使用Olympus的年代,通常是鏡頭一直用,機身一直換。

在Sony系統,剛好反過來變成機身一直用,標準變焦鏡一直換。

2024.2的A7C2評測文章中,我最後評價這台相機為少了些個性,但不難用。在經過幾次出國的拍攝,我想稍稍修正一下我之前的評語,變成:

少了些個性,但非常的好用。

會從“不難用”變成“非常好用”,某整程度上也是更掌握了相機的基本設定後,拍攝的節奏可以說是變得非常流暢,常常只要注意光圈,其他的交給相機處理就好了。

美中不足的防手震,就用更快的快門來彌補。A7C2可以快速設定最低快們速度,在需要抓拍的時刻將最低快門速度拉到1/125以上,也就沒什麼問題了。

而寬廣的動態範圍,真的會有種“還好用的是全幅相機”的感嘆,尤其是在大湖山展望台拍攝的相片。

關於色彩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在色彩的調整上也比較穩定下來,不會像一開出調出塑膠質感很重,顏色皆調很不自然的照片了。

平常最常使用的還是Vivid2為主,有時會用FL再做些微的調色也有不錯的效果。樣濃郁鮮豔,或清淡柔和都還算好掌握。

拍攝人像的時候,會使用IN讓後期調色更容易,配合85mm F1.8加上AI對焦,根本是拍攝人像的大殺器,往往在拍攝對象還沒發現之前就按下快門了,出遊時同事會對你的相機又愛又恨(汗)。

目前也沒有換相機的計畫,除非Nikon推出ZFC大小的ZF二代,或者Olympus(變OM system了)推出PenF ii,不然也沒什麼換機動力了。倒是期待能有一顆輕量的旅遊鏡,讓我在旅遊拍攝時可以更加輕鬆。

畢竟,今年走了不少地方,Tamrom 28200對我來說還是重了點。

走過的那些地方

在文章的開頭提到,今年著實去了不少地方,而我也將這些記錄在多篇的走讀系列微光系列的文章裡,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就挑些我印象最為深刻片段吧。

睽違三年好不容易,在颱風來臨前上了一次象山,享受一下純淨的藍調時刻。

東京銀座,小時候對日本都會印象的起點,經過這些時日也漸漸模糊了起來。

大湖山觀景台,真的是解鎖了一個夢寐以求的人生拍這清單之一。

終於在第三次造訪東京時,好好拍了東京鐵塔一個上午。雖然周邊的高樓開始一棟接著一棟建起,至少東京鐵塔還會繼續作為港區的主角一陣子吧。

已經拍攝過很多次,為了宜蘭系列文章又來補拍的宜蘭縣設置紀念館,我好喜歡外面的紅磚牆。

馬籠宿,木曾路最尾端的一個宿場。由於當晚就住在這,隔天在早餐時間前就趕緊出去拍攝街上的藍調時刻。

妻籠宿,或許是保存最完整江戶時代風情的宿場,本陣和協本陣都保存完好。漫步在這,真的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飛驒一宮水無神社,這裡絕對是名古屋之旅的大驚奇,不愧是動畫冰菓的高光場景所在(誤)。比熱田神宮還強的能量感受,卻無法拍出當下感動的神奇之地。

岐阜縣高山市,一個時光流動速度似乎與外界不同步的小鎮,在崇山峻嶺中慢慢地享受的歲月靜好的悠閒風光。

美的似乎有點不太真實的上高地。

重建的清州城,戰國歷史迷的寶庫。

十一月中臨時一趟出差來到舊金山,也拜訪了最著名的金門大橋。

在舊金山灣看到這麼一到彩虹。那執正值世界盃棒球12強賽的預賽,回到台灣剛好得知中華隊進復賽的消息。當在棒球的發源地,腦中響起動力火車的彩虹,這首歌的旋律。

最後的決賽,也就是大家都知道得,不能再好的結果了。

關於走讀系列

當初在開設影樂生活網站以前,我已經有將去年京都系列的照片簡單地寫了一點文章,但寫起來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當日本文化接觸多了,開始慢慢了解日本的歷史,再加上觀賞旅行長工頭堅蔡桑兩位youtuber的影片,除了串起之前對日本建立起來的一些片段,更打開了另外一種旅行的視角。

如果說日本文化景觀是三維空間上的美感,理解了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背景後,彷彿加上了第四道時間的維度,讓原本靜止的景物突然回到了千百年前,並栩栩如生的重現著當時最精彩的故事。

藉由這樣的視角,拍攝的當下已經不全然的是凝視,探尋那決定性的瞬間,也不是為了得到一張最完美的照片。

而是可以試著以更寬闊的視角,以及更淡然的態度來感受眼前的一景一物。走在鎌倉的若宮大路上,即使陰雨綿綿,我也想像著源賴朝終於剷除平家,登上武家政權巔峰後,為了維持連倉殿的運作不惜殺害弟弟源義經,那樣的孤獨感。

又或者在走訪鎌倉五山,遙想當時連年戰火的慘況,讓鐮倉佛教這種平民也可以成佛這樣“親民”的佛教派系興起,讓佛教成為日本文化根基中的一部份。以寺院規模,華麗程度來說,連倉五山的寺廟都不如京都的名剎。

這,不就是連倉佛教的根本,脫離朝廷貴族,正式走向平民的體現嗎。

以前的我是不會拍名人銅像的,但都來到清州城跡,不去看看尾張的大傻瓜信長公和濃姬怎麼說得過去呢。後來看了木村拓哉與綾瀨遙所演的The ledgen & butterfly電影(信長與濃姬),用不同的觀點重新演繹了這位六天魔王,更是讓我在青州城的回憶更鮮明立體了起來。

走讀日本 – 鋼鐵直男的浪漫之都,名古屋市,熱田神宮,清洲城 一文中,我也借用了不少電影台詞,來重新緬懷這段烽火歲月。

開完一整天的會議之後,晚上走在舊金山街頭,並在城區中古老的聯合廣場巧遇尤達大師的開示:

Do or Do not. 只有做,與不做。也就是沒有嘗試,不要心存僥倖。

雖然今年初還沒遇到尤達大師時,還是以嘗試的心態開始,以歷史軸線來串聯影像來說故事。雖然以嘗試作為起點,這一年來也認真的完成了七篇京都,四篇東京,五篇名古屋的走讀文章。

在地的宜蘭系列,比較輕量一些的微光角落系列文章也陸續在撰寫中。

雖然現在流量最好的,是一開始的A7C2評測文(汗)。而藉由這些結合歷史與攝影的文章撰寫,除了查詢考證不少資料之外,更是花了不少心力重新爬梳並整理成屬於我的故事,並儘量簡短,簡單的說。

在這個AI的時代,唯獨這些故事還是我一個字一個字親手打下。就算不甚完美,至少也呈現我當下的能力所及了。

接下來,即將迎來全新的2025。目標也很簡單,繼續維持目前的寫作節奏。並且接續宜蘭系列,期待可以用類似的歷史走讀視角重新再認識一次,自己所在的台灣,這片土地上更多的美好角落。

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