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三元這詞,在攝影器材來說往往是指相機鏡頭廠最頂級,恆定光圈F2.8系列的變焦鏡頭,通常包括超廣角變焦 16-35mm,標準變焦24-70mm和望遠70-200mm這三顆鏡頭,固有大三元之稱。
由於大三元通常都集結了最頂級的光學設計,其體積重量和價格通常都高不可攀,對於A7C這類的輕便相機持有者配重也很不襯手。因此,廠商通常都會在這三種教段下推出小一級光圈F4的對應鏡頭,俗稱小三元。而2470mm F4這顆就是小三元的核心,也是從Kit升級上來的用戶的首選。
十年前Sony第一顆標準小三元2470mm F4 ZA,作為全幅無反的開山之作用近代的標準來看,雖憑藉著蔡司度膜有著令人稱道的發色,影像素質卻連副廠鏡都無法追上了。
Sony也相當清楚標準小三元需要更新了,在2023年推出了象徵進階鏡頭的G鏡,並將廣角端向前延伸到20mm的FE2070mm G (以下簡稱2070G),以接近GM的畫質加上更廣的廣角端,成功在小三元這領域中創立一個新的典範。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這顆鏡頭吧!

鏡頭特色介紹
這顆鏡頭我是二手購入,買入時已經貼膜。72mm的口徑比Tamron常用的67mm口徑大了一截,在選購保護鏡要注意一下。
鏡頭的重量來到488g,與我用過的變焦鏡重量相近。
- Tamron 2040mm F2.8 (延伸閱讀) – 365g
- Sigma 2870mm F2.8 (延伸閱讀) – 470g
- Tamron 28200mm F2.8~F5.6 (延伸閱讀)- 575g
不過要注意的是,前兩顆都是恆定F2.8光圈的鏡頭,第三顆是7.1倍光學變焦,且光圈從F2.8起跳的鏡頭。相比之下,2070G雖保有更廣的焦段,光圈卻小了一級。
再讓我們對比一下其他廠商的小三元
- Nikon 2740mm F4 S – 500g
- Canon, Panasonic 並沒有相對應的鏡頭
原來在無反時代,各家相機廠對於自家標準小三元已經沒這麼執著。或許也是因為副廠鏡頭選擇相對豐富,例如Tamron 1750mm F4同樣是一顆很有趣的產品,類似2070G再往廣角端走的一顆鏡頭。
2070G的畫質表現無庸置疑,絕對是我目前使用過的所有變焦鏡中畫質最好的。在50mm以前光圈全開的中心畫質極為銳利,70mm稍微衰退但也十分夠用了。
連Tamron 28200我都可以接受,2070G的畫質提升對我來說就相對沒這麼有感了。

手動光圈環是一個我還蠻喜歡的功能,再拿起相機還沒看電子光景窗貨機背螢幕時,就可以依據現場環境先決定好光圈大小,後續拍攝就更省心一些。光圈環可以選擇有段還是無段調整,對於攝影工作者來說無段調整是一個很貼心的方式。

鏡頭上有兩顆自定義按鈕,也有一個AF/MF切換開關。
變焦的阻尼感略鬆,整體的質感我覺得反而稍微不如Sigma 2870mm。不過這也很符合Sony以實用為主的風格設計,犧牲些質感換來更輕的重量,我想大部分的用戶還是樂見這樣的取捨吧。
實際拍攝
會入手2070G,主要就是為了接下來的出國行程,取代廣角只有28mm的Sigma 2870mm。雖然曾經用過2040mm一陣子,在開始使用2070G時,對於20mm這個焦段的掌控反而更生疏了些。




20mm我覺得是一個很微妙的焦段。相對於熟悉的24mm,夠廣但又不會有明顯的張力感,20mm即使不到16mm那樣誇張的透視感,但也已經是誇張的起點。比起24mm,就廣這麼一點卻像是不同的世界那樣。
要好好呈現20mm的廣角真的很有難度,但換個角度想也增加了些裁切的空間,尤其在者麼廣的視野下畫面水平的安定性更顯重要。即使透過機內水平儀的輔助,回來在電腦上看常會覺得還是差了那一兩度,需要微調讓畫面的平衡更協調。



2470G比起Tamron 2040mm或Tamron 1750mm,多出來的40-70mm這段實在太重要了。雖然沒有辦法跟28200mm的長焦段相比,但從20mm起跳,轉到70mm也會覺畫面被拉近了不少。
想當初,從Tamron 2040換成Sigma 2870mm也是因為對於往望遠端的需求,還是多過於超廣角端啊!
是好用旅遊鏡嗎?
恩…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我換這顆鏡頭的理由著實是為了旅遊。在之前的Tamron 28200mm評測中,我給予這顆鏡頭極佳的評價,那為什麼我不直接購入28200呢?
回答這問題前,我先定義我心目中的旅遊鏡吧。為了縮小範圍,廣角不能窄於28mm,長焦不能短於70mm,在這條件下變焦範圍越大越好且越輕越好(600克內)。用這條件篩選,大概就只有
- Tamron 28-200mm (28-300就不特別列了)
- Sony 20-70mm G
- Sony 24-70mm ZA
- Sony 24-240mm
- Sony 24-105mm G
看帳面上來說,5號選手是我最喜歡的旅遊鏡焦段,當然如果望遠可以推到120mm就更好了。不過這顆已經是發表接近七年的老鏡頭,660g配上77mm的口徑,負擔還是有點大啊~也很期待24105G的改版。


2070mm,不算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焦段,卻也是目前僅次於Tamron 28200mm的選擇。因此在旅中我會備顆85mm F1.8或OM 135mm F2.8作為長焦補充用。




讓2070G在眾多鏡頭中,規格沒這麼突出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光圈。F4的光圈,在拍攝室內活動比較不容易用景深凸顯主題(拍攝合照時例外),也需要高一檔的iso來維持快門速度。畢竟,拍攝活動是斤斤計較的,光圈差一檔的影響是巨大的。
不過在旅遊上,只要能停下來站穩再配合機身防手震,即使是室內或是夜景都還是能有很高的拍攝成功率。




在逆光,畫面中有強烈點光源的狀況下,手機因為物理限制,在這麼小鏡片間較容易出現光斑甚至明顯的耀光。而2070G雖然也是有可見的光斑,程度卻比我想像的來輕微,並且在逆光下畫面的對比度不會明顯的下降。
配合感光元件的高寬容度,即是逆光場景也可以經鬆的面對。雖然沒有直接的比較,但就主觀的體感上2070G在逆光場景的表現明顯比Tamron 28200還要來的好上些。
如何評價2070G?

說真的,一開始拿到2070G,大致把玩後我的心裡其實有一點小失落。畢竟,這麼貴的鏡頭,質感比Sigma 2870mm差,光圈還小一級,就是多了20-24這段的焦段而已,少了點驚喜感。
不過在旅行途中,我屢屢暗自興慶,還好有換了這顆鏡頭。



除了更廣的焦段,更好(好到無感)的畫質之外,更加均衡的表現讓我在拍攝上完全沒有那種需要為鏡頭的弱點而刻意將就(比如說Tamron 28200, Sigma 2870光線夠廣角一定要縮光圈),也不用為了將東京鐵塔裝進畫面中差點退到馬路上。



雖然沒有極具特色的蔡司T鍍膜,2070G的顏色表現也不會過於清淡,對於畫面中細微階調的捕捉和一絲濛濛水氣造成的薄霧感都可以有很好的描繪。
當然,這些都可以靠著後製去調整,縮小不同鏡頭的調性差距。但2070G後製起來明顯的更省事些,畢竟呈現的畫面就跟我腦中預想的畫面非常接近了。


讚嘆著當下美景之餘,手上的器材在無需要太多的心思調整上,就可以呈現出拍攝時我自己認為的,最好的當下。不需要考慮要不要刻意縮光圈到F8以下,不需要注意閃躲光斑,也不需要時時注意是否無法再向後退。
回想起這些拍攝上的必然,才驚覺發現,原來2070G是一顆如此面面俱到的鏡頭,並且有著配上A7C2還算免強能接受的重量。
雖然價格不斐,但放眼望去也找不到如此焦段,而且這麼面面句到的鏡頭了。
結語
我想,也差不多來為2070G做收尾了。先來說說,不適合這顆鏡頭的情況吧:
- 有室內活動拍攝需求,或是無F2.8光圈不歡者
- 旅遊就是一顆鏡頭拍到底,沒時間或是怕入塵不想換鏡頭者
- 價格難以負擔(的確有點貴)
- 機身不是Sony的用戶(如果無法套變形修正,20mm的廣角變形量很恐怖)
除了這些,我還真想不到2070G在標準變焦鏡這個區間中,沒辦法被滿足的點。不過,以我自身旅遊的使用需求上,2070G並不是我心中理想的最終型態。
對於旅遊,我理想中的鏡頭變焦範圍是24-120mm左右,光圈可以F4-5.6,重量在400g內,畫質跟24105同級即可。如果有室內活動拍攝需求,我就可以其他2470mm左右,恆定F2.8的鏡頭來拍攝。

最後回答會什麼不選Tamron 28200mm的原因吧。
一來是我可以跟朋友借到,二來是這顆鏡頭因為長度的關係,雖然重量不重但重心靠前,在A7C2這樣的小機身上比2070G更不容易持握。三就是期待我心目中理想的旅遊鏡,就先選擇泛用性更廣的2070G囉。
延伸閱讀
2070畫質表現:OpticalLim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