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竹帛無雙士,功闢蘭城第一人
儘管時序已經入秋,頂上的艷陽依然炙烤著蘭陽平原大地,早上八點就已經炙熱如夏。在礁溪四城的澤瀾宮附近,關於蘭陽開拓史的輝煌靜靜地保留在古意盎然的古厝中,隨著後代綿延的香火繼續的傳承這段蘭陽開拓史。
走入吳沙故居的廣場,在期待的老宅現身之前,先在地板上看到了一塊“吳沙故居”遺址的牌子。原址在日據時代正廳遭到日人焚毀,後來民國初年重新建造。
在颱風與地震的宜蘭,重建的正廳也經過多次的修整,在202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留下當初故居所在的廣場沒有再建,也真的佩服後代對與祖先的感念。
吳沙故居採用的是傳統的閩式三合院建築,在翻修之餘也儘量保留古蹟原本的風貌,跟傳統藝術中心的黃舉人宅有幾分相似之處。
老宅內的陳列擺設非常的用心,從蘭陽古地圖可知道一些我們熟悉的地名如湯圍,大坡,,烏石港口等等。也儘量用木造樑柱來重現當時建築結構,來呈現當年的風情。
室內的另一區,講述了吳家開墾的歷史。除了第一代的吳沙,還有一位被正史忽視,卻也是蘭陽早期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吳沙的兒子-吳光裔。
裡面的史料非常豐富,更可以了解當時吳沙用了不同的手段,在外來的漢人與在地的原住民取得了一個相對的平衡,也讓漢人立足,扎根於宜蘭。
原來朝廷還有立了一座昭績碑,以彰顯吳沙開墾宜蘭的功績。期待吳沙基金會的復刻,讓已經遺失的昭績碑重新立在蘭陽平原的大地上。
走出了室內,到達老宅與隔壁新式樓房相鄰的空間,也裝飾得非常舒服。紅龜粿的木製模具,與綠葉一起裝飾了這一面水泥牆,更增添了閩式風情。
老宅的另一邊,是一個公共藝術陳列區,陳列了一些蘭陽藝術家的作品。現在無現在吳沙文化基金會也積極的利用這個吳沙故居的空間,提供一些藝文展演,場地租借使用。
走上了二樓,一片片美麗的紅磚屋網陳列在眼前。在台灣,以私人基金會的資源保存整付這一片老宅,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
在老宅的後方,還留有一口百年古井。透過導覽人員得知,原本吳沙故居有四口古井,在自來水取用方便的年代因安全考慮而封掉了其他三座古井,只留下這一座讓人體驗打水的樂趣辛苦。
水源是來自雪山山脈的伏流水,即使是熱如盛夏的初秋,井水依舊清澈清涼。由於安全考量,要造訪古井要先知會這邊的導覽人員,如果有帶小朋友同行要更注意安全。
雖然井深也只有僅僅180公分而已。
算算來到宜蘭也進入了五個年頭,對於宜蘭的歷史卻沒有特別的鑽研,直到開始寫走讀系列爬梳了日本的歷史後,也開始試著去了解平日生活的土地上的歷史。
近年來台灣對於古蹟保存,發揚在地文化的意識抬頭,除了讓週末有更多地方可以去探訪之外,也可以讓我們對這塊土地有更多的理解。
來到宜蘭,除了可愛的動物農場之外,也不妨走訪這些歷史古蹟,體驗一下這塊平原孕育出來的不同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