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京都
2012,踏上了京都這座城市,當時真的就是走馬看花,不成熟的拍照技術十多年後來回顧也沒幾張照片可以放到檯面上。
但不知道為什麼,即使逛到後面幾天對於寺廟也已經感到有點麻痺沒有新鮮感,回到台灣後對京都又開始懷念了起來。
當年印象很深刻的伏見稻荷大社,裡面的千本鳥居近年來更是觀光的超人氣景點,算一算也十多年沒有再去造訪了。
或許是清水寺附近,二三年坂的街道,以及先斗町一帶的建築實在太有氛圍了。翻著十前的網誌,記錄著當時那種時空錯置的震撼感。
我想,或許就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又造訪了京都兩次,而且很幸運的都是在櫻花盛開的時節造訪。
隨這對這座城市,以及日本歷史有越來越多的了解,更覺得這座古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一再的到訪,探究。
京都塔
也許是對京都塔相對熟悉,每次出了京都車站看到京都塔就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最近才真的去找了一下關於這座塔的資料。
- 京都塔建於1964/12/28啟用。
- 不面海,卻以燈塔的造型為設計藍本。
- 封閉式設計,用鋼板做成的圓筒結構作為支撐建築的主要受力結構。
原來,京都塔落成至今也經過了一甲子了。
在當時,京都塔選用的建造工藝可是非常先進的,相比起東京鐵塔直接將主結構外露,充滿著工業風的建築風格,京都塔真的是婉約多了。
接下來就多聊一些關於京都塔的歷史吧。
時間拉回到1964年,也就是上上屆東京奧運的那一年,京都政府決定興建一座觀光一座觀光大樓。
但因為京都本身建築物的限高為31公尺,因此把整個觀光大樓分成主結構和工作物兩部分,成功規避了建物樓高的限制,這工作物也就是我們所看見的白色塔身。
至於設計者,找來了東京武道館的設計者山田守來操刀京都塔的外觀。
猶如燈塔般的觀光塔,在當時的京都也造成不少的反彈,認為這種偏向現在主義風格的建築物跟京都格格不入。
當一種創新出現,勢必會遭受部分相對保守人士的反對。當年巴黎鐵塔,和貝律銘的羅浮宮金字塔都遭受到不少的抗議,認為跟原本的都市風格不符。
京都也不是一個一味的守舊,只負責傳承歷史的城市而已。
在接受了這樣的設計後,京都塔在開幕當天就有超過五千名的遊客進來參觀,也就自然的變成京都一個令人安心,理所當然的存在了。
在景觀上,京都政府也是費盡苦心,犧牲不少商業利益來維護整個京都盆地的景觀。
從位於東山的清水寺半山腰往下望,這裡是京都盆地的絕佳觀賞點。放眼望去,只有京都塔是唯一高於城市線的建築。
配合京都車站的玻璃帷幕,京都塔彷彿無所不在似的,出現在車站附近的每個角落。
或許已經將京都塔視為太理所當然的存在,加上後來新建的京都車站景觀也是非常的好,造訪了京都三次都沒有實際上京都塔好好感受一下他的內在之美。
下次有機會造訪京都,一定要進入京都塔參觀,欣賞一下京都市區內的人造建築制高點景色,更可以感受當年承受著保守派壓力,將這座燈塔矗立於京都玄關前所努力的人們,當時無畏的朝理想前進的那種心情。
京都車站
回到京都的玄關,大多數旅客都會造訪的京都車站。
如果京都塔的設計在半世紀前顯得前衛,那麼在20世紀末(西元1997年)完工的京都車站以現在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前衛,乍看之下跟古色古香的京都又顯得格格不入了。
在車站附近的飯店安頓好行李後,特地來京都車站走走,順著手扶梯一路向上,鋼鐵蒼穹在頭頂上展開。
山谷聚落如此不同,然而,光的狀態、山谷坡度、河川或綠洲的流水等共同點,總會喚起造訪者的鄉愁。地形的舞台性、水流喚起的深處空間感與溯流而上的特性,都是讓人懷念的原因。
「在這裡,谷線是都市最華麗的中心軸。」華麗的軸線有如一條時間隧道,迎接日本以及世界來的旅客,穿越時光,從現代走向過去。
車站設計者-原廣司
京都本身是個盆地,且四方地形完整,完美的對應風水四象方位。因此,山的意象對京都來說是不陌生的。在上升的過程中眺望京都盆地,隨著天空漸開也有種迎向未來的感覺。
大片的玻璃帷幕,將天光引進了峽谷,讓山谷中的現代化元素更顯眼明亮了起來,更象徵了京都不僅活在過去,更積極地擁抱未來。
使用這麼多鋼骨桁架所搭建的巨大結構,除了建築本身的考量外,或許也表明了京都其實是一個工業城市,主力為電子產業、精密器械和傳統產業。
根據2018年遠見雜誌的文章指出,京都的製造業生產佔比達22%,高於觀光的18%,在二戰時期京都因其軍工業的發達和歷史象徵意義,曾被選為原子彈的投擲地之一。
從京都車站展望台看出去,以古蹟來說,東寺的五重塔特別的顯眼。雖然苦了廣島與長崎,但很難想像如果原子彈投在京都,將會損失多少歷史遺產。
再回到京都車站本身吧。
如此前衛的設計,想當然爾跟他的前輩-京都塔一樣,在落成時受到不小的反對。
但隨著車站已經周邊的地下商場啟用,百貨商場美食街等進駐,讓京都車站成為京都最好逛街的地方之一。
除了運輸的功能,京都車站裡面林立的大小店家真的很好逛,即使到了晚上七點多,的伊勢丹百貨的生鮮部的人潮還是絡繹不絕。
很快的,當初反彈這座鋼鐵巨獸聲音也就消失了。畢竟,看久了不順眼的事物可以慢慢習慣,便利性在現代的千年古都更是無法取代的。
隔天一早,車站內外依舊人來人往。
京都持續迎接絡繹不絕得旅人們,並將積累千年的歷史繼續,以嶄新的步伐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