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鴨川,應該是造訪京都旅人的必經之河川。尤其在三條到五條之間的鴨川沿岸,有許多知名的景點古蹟。然而,從前一篇文章走讀京都(三)就提到,在平安時代前期鴨川以東可以說是另一個世界。
這次,我們來以鴨川為主軸,扶著來自千年的微風,細品鴨川兩旁跨越千年的歷史時空吧。
比平安時代更久遠的年代
而要聊鴨川,就要從天皇家遷都京都之前,或者從日本民族演變的過程講起。
我們已經很理所當然的認為,現在的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但現在即使以外貌,還是可以大致分為本地人(繩文)和渡來人(彌生)兩大族系。繩紋人也就是較早居住在日本列嶼的住民,輪廓較為深邃(阿部寬),而渡來人一系五官比較扁平(羅馬浴場中,阿部寬提到的扁臉族)比較有共識的說法,是從朝鮮或長江三角洲渡海來到日本,並將來自大陸的農業和建築技術帶到日本。
雖然,如今的大和民族已被視為單一民族,可是細數整個日本早期的發展史,甚至從古事記中記載的日本神話,都可以看出在日本列島的大和民族,可以是許多族群融合得結果。
因此,早在我們熟知的平安時代之前,也就是大和朝廷遷都之前,京都盆地上已經居住了不少的在地氏族。其中又以最大的兩個氏族,賀茂氏和波多氏為主。
賀茂氏 – 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
從出町柳車站步行約一分鐘,在橋上往北邊眺望,可以看到兩道河流匯聚了起來。左邊為賀茂川,而右邊為高野川。
而往左邊的賀茂川順遊而上,我們會經過兩座與賀茂氏密不可分的神社,分別為上賀茂神社(賀茂別雷神社)和下鴨神社(賀茂御祖神社)。

讓我們從上游上賀茂神社開始說起吧。

上賀茂神社距離出町柳站約莫半小時的路程,通常從市區出發直接搭乘公車可以省下不少時間。

如果覺得當今遊客如織的京都,少了那點古都風情的韻味,那麼上賀茂神社絕對是一個讓你稍微喘口氣,好好感受神社原本該有的寧靜感以及歷史感。畢竟,上賀茂神社相傳建於西元六百多年的飛鳥時代,祭祀的主神賀茂別雷大神,在傳說中也幫助神武天皇東征,與天皇一家是頗有淵源。

上賀茂神社也是京都三大祭中「葵祭」路線的終點。葵祭於西元568年,由欽明天皇時代開始舉行。相傳當時京都盆地發生大規模天災,遠在奈良的天皇透過占卜得知有人冒犯了賀茂氏祖神,便派人至上下賀茂神社舉辦祭典,消災解厄。
一開始該祭典名為賀茂祭,在上下賀茂神社間進行。由於賀茂氏的家紋為二葉葵,後來就以葵祭來稱呼。
至今,葵祭可以被視作日本最古老的官方宮廷祭典,重現當時平安貴族華麗典雅、莊嚴靜謐的祭典風格。想感受一下日本平安時代王朝文化的份為,自然就不能錯過葵祭了。

與上賀茂神社遙相對的就是下鴨神社,正式名稱為賀茂御祖神社,祭祀著賀茂別雷大神的母親玉依姬命和賀茂建角身命。
如果是熟悉日本皇室神話組普的朋友,一定會知道統一大和部落,日本萬世一系起點的神武天皇的母親也玉依姬命。其實,在日本神名體系裡,「玉依姬命」實際上是一種常見巫女神名,具有「承載神靈」的象徵意涵。
所以神武天皇和茂別雷大神並不是兄弟,但也有茂別雷大神化身為烏鴉幫助神武天皇東征的神話傳說,大體上也算是在同個年代活動的人物。

下鴨神社旁的糺之森,為京都市區內唯一的原始森林。由於在賀茂川和高野川的匯流處,在這裡也出土過曾經是繩文時代的祭祀遺址,更是京都著名的能量景點。如果來參訪下鴨神社,千萬不要錯過這片京都的原生風景。
秦氏 – 伏見稻荷大社
介紹完賀茂氏,接下來聊一下渡來人形象鮮明的古老的氏族-秦氏(波多氏)。
你想得沒有錯,就是跟秦始皇相關的秦氏。在京都廣隆一代,甚至有以秦始王為主神的大酒神社,傳說是由秦始王的後代在戰亂中逃至日本所設立。
伏見稻荷大社所祭祀的稻荷神,就是象徵五穀豐收的神明。依據山城國風土記的記載,伏見稻荷大社是在奈良時代和銅4年(公元711年),由秦氏後裔伊呂具秦公奉天皇之命在稻荷山三峰創建,也呼應著渡來人將稻米傳入日本的說法。

在鴨川南方,京都伏見地區的伏見稻荷大社就是全國稻荷神社的總本社,有點可惜的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伏見稻荷大社,也是在應仁之亂期間焚毀後再重建的版本,已經不是原本的建築樣貌了。

相隔十年再訪伏見稻荷大社,最明顯的今昔對比就是,現在的遊客真的好多啊。

說到伏見稻荷大社的形象,除了千本鳥居之外,就是稻荷神的神使狐狸了。這邊也要特別說明在日本神道系統中,神明是高貴的存在,不會隨意現身在人世間。因此,會需要一個媒介也就是神使,來作為神與現世之間的媒介。
相傳狐狸會捕捉偷吃穀物的老鼠,被認為有守護五穀的神聖功能,因此被選為稻荷神的神使。



伏見稻荷大社最有名的千本鳥居,一直以來有著連接陽間與陰間的傳說。雖然鳥居原本的確是人借和神界交界,但伏見稻荷大社的鳥居群是由民間奉納而形成,已經大大脫離民俗宗教的範疇,也與陰陽交界這類的神鬼傳說沒有什麼關係就是了。

雖然千本鳥居並沒有太多神秘之處,但整個稻荷大社還是被視為著名的能量景點之一。如果要好好受能量景點的氛圍,千萬記得要起得比其他大部分的遊客早囉。
祇園白川
讓我們從平安京遷都前,直接快轉到江戶時代。據說戰國時代結束後,西元1665年幕府允許允許在祇園設立設立茶屋。雖然德川幕府將發展重心轉往關東平原,但天皇家和貴則們還是居住在京都,祇園也迅速的發展了起來。
在鴨川旁,匯入鴨川的白川南通,也是藝妓與舞妓常出沒的地點。

電視劇-舞技家的料理人,主角們會去參拜的”辰己大明神”就在白川南通的盡頭,巽橋附近。

辰己大明神的由來有數種版本,經過一些交叉比對後還是選擇一個比較可愛的說法吧。相傳巽橋附近有隻狐狸會花身成人捉弄來往的藝妓,當地人與狐狸約定興建神社並供奉,讓狐狸不要再捉弄可愛的藝妓舞技。
而辰己的由來,就是該神社位在京都御苑的東南方,以二十四方位剛好就是辰己方位故而得名。
這種打不贏就供起來當神來拜說法,也蠻符合日本傳統的“御靈”信仰,也是是日本神道信仰的重要特色之一。
來自千年的微風,鴨川
至今造訪了京都三次,雖然造訪次數說實在不算多,但每次只要來到京都,都會花上不少時間漫步在鴨川旁。

櫻花盛開的時候更是不能錯過,鴨川兩旁的櫻並木。

而且跟京都的生活,結合得如此緊密。

京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古蹟,隨著時代的動盪戰火的摧殘,真正保存超過千年的建築已經沒有了。而這千年以來,少數不變的景物,大概就是鴨川的潺潺流水,以及那令人舒心的微風了吧。

無論是上游賀茂川一帶,那種與遠古連結的寧靜感,讓人彷彿忘記了歲月的流逝。

又或者在四條河原町一帶,熙攘的人潮和街頭藝人譜出的現代熱鬧氛圍。這些,都是京都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即使遊客多了,人行道擁擠了,鴨川邊上還是一個讓人感到舒心的地方。


日落時分,我覺得是鴨川最有魅力的時刻。氣溫漸漸下降,川邊的屋台也開始點燈,準備進入繽紛的夜晚時刻。這種不帶目的,在鴨川邊閒晃甚至倚著欄杆,彿著千年來的微風。
這微風,還是讓人可以感受到,那一絲屬於京都的風雅。